崇尚精医信实济世

—医院、医院强强联手救治肺梗塞患者

一场抢救

有时需要多个专业

甚至需要院际间紧密协同支持

犹如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每一棒都很重要

年12月8日晚间9时许,医院急诊医学科接诊一例因“胸闷、气短伴呼吸困难2小时”的患者,急行CT影像诊断:“右肺动脉干及其分支栓塞;左上、下肺动脉部分栓塞并下腔静脉附壁血栓”。

鉴于此类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凶险,收住重症医学科后联合心血管科内科、呼吸内科启动MDT,紧急制定救治方案,及时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但患者血氧饱和度波动中65%左右,持续低氧血症;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氧合、保证机体氧供;血压呈进行性下降,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等抢救治疗,但患者病情极不平稳,生命体征紊乱,医院多学科全力配合抢救,仍不能阻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趋势。医院全面评估、严谨讨论,通过远程紧急会诊,邀请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甘桂芬主任、心胸外科武剑英主任会诊后形成一致意见:该患者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诊断明确,血栓大,医院介入团队尚未健全,无法取栓,医院风险极大,随时有生命危险,为挽救患者年轻(26岁)的生命,决定在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ECMO(人工肺)团队保障下,等病情相对平稳后转运到青大附院行介入治疗,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和院领导支持下,重症医学科及时向青大附院紧急求援,请求ECMO(人工肺)团队来格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9日晚20:30,在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甘桂芬教授亲自带领ECMO(人工肺)团队到达后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强强联手,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下为患者成功实施ECMO(人工肺)导管放置。手术整个操作过程紧张有序,衔接流畅,从管路预冲、连接、血管穿刺,到成功上机,用时仅约1.5小时。患者得到ECMO(人工肺)呼吸循环支持后,恶化的生命体征迅速有效改善。

随后在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和我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于10日凌晨2点开始转运,并于10日上午10点安全转运至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使得该患者的治疗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目前该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省级区域医联体上下联动,优质医疗资源及时下沉及精准指导。也进一步彰显了医院各科室齐心协力,医院稳步发展的美好决心,这也是医院在青大附院帮助下首次成功开展ECMO技术,不仅填补了海西地区此项高精尖医疗技术的空白,也标志着格尔木市甚至是海西地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学科能力的极大提升。

一场接力赛

蓄积温暖和力量

接力传递

点燃生命之火

照亮前行的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通过省级医疗联合体实现危重患者双向转诊制,不断推动资源整合共享,确保危重患者得到高效救治,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红利,感受到更加贴心、更加高效的诊疗服务。

知识链接:ECMO主要是通过把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再将氧合后的血液输回体内,用于供氧,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以减轻心脏负荷,使心肌得到休息,改善心脏血流动力,为受损心肌细胞和肺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是目前危重症和急救领域用于心肺功能衰竭且传统治疗无效时的一种心肺辅助手段,也是当前抢救垂危生命的顶尖技术,被视作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终极武器”。

ECMO的主要适应症:

1.主要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爆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来不及或无法耐受进一步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以及心脏术后无法脱离体外循环等。

2.各种原因引发的儿童或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哮喘持续状态、肺栓塞、严重的气道漏气综合征等常规机械通气供氧无法维持的情况。

3.包括体外二氧化碳清除、体外复温、器官移植支持及等待供体等其他情况。

小编团队

审核:马文德

策划/编排:党政办

图文:重症医学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exhxsj/1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