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惆怅怅惘惘然怅惋和若有所失的
曾经给学生讲,人的情感其实无比丰富和细腻,而语言对此常常无能为力,根本无法给予确切描述,这才会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叹。只有那些最伟大的文学大师,才借助他们的天才,以其生花之妙笔,差强人意地描述出那些最微妙又是最美丽的情感。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除了顶礼膜拜,剩下的也只有感叹自己的浅薄无能和技不如人。妙处难与君说例如题目中的这几个词汇,究竟怎样才是惆怅?惘然之心情又该如何描述?恐怕是很难说出个所以然的。所谓惆怅,自然可以解释为“怅然若有所失”,不过这其实等于没说。《辞源》对该词的解释是“因失意而伤感、懊恼”,所举例证是宋玉《九辩》中的“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诗中的主人公客居在外,环望四周没有一个亲友,则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懊恼自己的选择:为何要独自漂泊在外呢?为何不回归故里,享受亲情与友情呢?古代交通不便,战乱频繁,即便是普通分手,也随时可能成为永别,这大概就是古人特别易于惆怅的原因罢。不过,我总感觉,这里的“伤感”与“懊恼”,恐怕还是不能完全解释“惆怅”。至于“惘然”等几个词,一般用法上可以和“惆怅”等同,但微妙之差异还是有的。至于因“惘然”而成佳句者,在早有江淹的“酒至情萧瑟,凭樽还惘然”,其中的悲凉与伤感溢于言表,不必多说。真要举例,则笔者数日前和友人喝酒,本来就有喝至“情萧瑟”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何必如此,不如把伤感留在内心深处,一旦人去楼空,再来体会“凭樽还惘然”的感觉不是更好!锦瑟当然,最好的诗句来自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诗公认难解,不过读者各自用各自的人生经历来作注释,倒也可以感受到类似的心情罢。漫漫人生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无论怎样,总有一些令人怅惘的往事、令人伤感的回忆弥漫在心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却总是欲说还休的吧,于是只有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且引用一段当代人的作品:唐雨林站在屋前眺望落日。西边的天空上不断变幻色彩,从桔红到桔黄是一个长长的芬芳的叹息,从桔黄到玫瑰红,到紫色,到蓝灰,到烟灰,是一系列转瞬即逝的秋波。然后,炊烟升起来了,表达着生活里简单的愿望。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样庄稼、每一棵树、每一丛草,都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生机是这么直白而一览无余,令人感动。《天鹅绒》小说里的主人公知道自己就要告别人世,他眼里的大自然于是令他惆怅万分,对生命之留恋的人之本性使这样的描述更多几分悲凉,而这不?是最好的对“惆怅”的描述,不过这里应该说“怅惋”——对自己、也对自己的对手之生命的即将消失带有几分惋惜、怜惜,不是么?乐观一点的“惆怅”当然也有,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属于此类,虽然在我看来还是有些伤感在里面。试着比较一下这几幅图,是有船的好还是没有船的更令人惆怅?其实,那些绝世之天才,对如何描述人类最微妙的情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语言是有限的,但其魔力是无限的。他们以“带着镣铐跳舞”的方式,试图无限地逼近艺术表现的极至。例如苏东坡,请读他的小令: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诗人仅仅设置了一堵墙,“墙里”与“墙外”一对比,就把那惆怅之情巧妙而确切地描述出来,简单么,简单!不过我们难以想到罢了。我们的古人,确实聪明之极,面对无法完全表述的困境,干脆采取含蓄、委婉之方式: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末一句,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依旧”,有了它,则“怅惋”之情不写自见(现)。外国文学中自然也有类似的描写,不过因了翻译的关系,有时变得不够清晰,有的则变形之后失掉原有的韵味。但好的描写还是有,如大家常常用来举例的《轻轻的呼吸》中的结尾:如今,这轻轻的呼吸重又消散在世上,消散在这云天里,消散在这料峭的春风里……这不就是最好的对“怅惘”之类情感的绝妙表述,同时也是对薄命之“红颜”的深深叹息?最终,归结为对美丽事物之生命必然短暂之客观规律不可违的无奈与诉说,却是不必说完、也说不完的。至于笔者,生活中此类情感自然有过,也有描述出来的想法,可惜笔力不逮,只好还是将它们隐藏心底,有点自私地留着自己慢慢品味。不过,今天这篇短文,多少已经有点天机泄露,还是打住为妙。写到这里,倒是要问读者,如果要写出一些类似的微妙情感,该如何另寻捷径?比如,怎样才是“百无聊赖”?什么样的表情暗示出的是人物的“窘迫与困顿”?还有“寂寥”这样美丽无比的词汇,又该怎样抒写方不辜负当初想出这样词汇的前人?试着写写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jxhjsj/18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魅力四射的玫瑰落日,全文风格轻松幽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