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肝疫苗

1.接种时间

H1BsAg阴性母亲所生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重组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每剂次10ug,最迟在出院前完成。

危重症新生儿,如存在严重出生缺陷、重度室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的新生儿,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早产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仍按目前规定进行,即出生体重≥g且胎龄37周时。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无论出生后身体状况如何,在12小时内必须肌内注射U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若生命体征稳定,无需考虑出生体重及胎龄,应尽快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针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20u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后,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若为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接种的疫苗,剂次不应计算在必需的3针次程序内,在满1月龄后,再按0、1、6个月程序完成了剂次共4针乙肝疫苗按种方案。

如果母亲HBsAg结果不明,先给新生儿注射HBIG,然后立即给母亲进行乙肝标志物快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上述标准执行。不推荐3-4周后再次注射HBIG.

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

肌内注射,HBIG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

HBIG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给早产儿肌内注射疫苗时,建议臀外侧注射,针头长度应适合早产儿的肌肉厚度。

3.接种后无应答的处理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绝大多数接种者体内可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但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原因,少数按种者对疫苗接种无应答(抗-FIBS1O1U/L)。也就是无抗体产生。建议HBsAg阳性母亲(母亲感染)的婴儿接种种第三剂乙肝疫苗1~2个月后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网性、抗-HBs10mTU/ml,可按照0、1、6个月免程序再按种了剂乙肝疫苗。

4.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问题

目前国内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延迟现象较突出,主要原因:

疫苗接种相关工作人员接种人员顾忌疫苗接种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CDC制定的疫苗接种禁忌

证也较为笼统,造成疫苗接种人员随意扩大禁忌证。有研究显示,常规3针乙肝疫苗按种后首针、第2针和6个月后第了针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0.0%、38.3%和91.7%。世界卫生组织(WHO)

相关指南指出:早产儿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均可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提出的乙肝疫苗接种禁忌证为:乙肝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对辅料和甲醛)过敏者;患念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患未控制的癫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疫苗: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和单纯间接胆红素增高婴儿:不能仅依据经皮胆红素增高作为禁忌证。

2)可能自愈或不影响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早期心脏超声异常:如卵圆孔末闭、动脉导管末闭、单纯房间隔缺损、单纯室间隔缺损等。

(3)恢复期、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的早产儿:

如早产儿颜内出血恢复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二、卡介苗

据WHO估算,年我国结核病新发数为

93万,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居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病率国家第3位。最新的一项关于卡介苗按种的Neta分析显示,卡介苗可以预防50%的结核病。国内有研究发现,未及时接种卡介苗的主要原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患病(免疫缺陷、转儿科、先天畸形)和家长拒绝。

1.作用机制

卡介苗的防护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完成,接种卡介苗后

形成初次感染,经过巨磁细胞的加工处理,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使T细胞分化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机体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时,巨噬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被激活,引起特异性免交反应。接种后4-8周产生免疫力,免疫一般可持续3年以上。虽然卡介苗对结核病的预防作用并不与结核菌素反应相一致,但结核菌素(PPD)试验仍然是目前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有效的最有力指标。

2.接种时机及部位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指出严格执行我国疫苗接种计划规定:

对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g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进行卡介苗接种,按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未接种卡介苗的早产儿在出生3个月内满足校正胎龄和体重要求后可直接进行接种;3月龄~3岁儿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阳性者,应子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

3.接种后效果评估

卡介苗接种的阳性反应是接种后2周左右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和卡疤,8~12周左右伴随着溃疡和愈合形成卡疤。已经接种的儿童即使卡疤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jxhjsj/1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