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章芳敏通讯员郑水珍

22日清晨,市妇保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生护士们一如既往地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淡蓝色的病房里不时看见白大褂的身影穿梭在暖箱之间,护士们手上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系列准备工作,空气中似乎夹杂着比往日更多的紧张与急迫的气氛。原来,她们是在“严阵以待”一对提早降临的天使,一对胎龄仅29周的早产双胞胎。

7时许,宝宝出生了,是2个女儿,老大出生体重g,老二出生体重g,医护人员紧急将这两位女宝护送到新生儿科。从妈妈肚子里过早出来看世界的她们因为孕周太小、肺部发育不良,出现了呼吸急促、呻吟、口吐泡沫等呼吸窘迫症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立即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协助呼吸。

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按惯例过去一般采取经插管给药技术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滴入肺中,稳定肺泡张力,使肺泡不萎缩。这样能使患病早产儿无需上呼吸机便可治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率,但是气管插管给药会造成肺部不同程度损伤,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机率。

现在这种既往治疗方案已被更新的技术“LISA”(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剂)所取代。日前,妇保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医院进修带回来的“LISA”,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方面显得更为人性化。LISA是利用侵入性较小的方式,即用细软的胃管(规格为直径1.7毫米)替代粗硬的气管导管(规格为直径4.2毫米),在保证患者持续无创通气下,医护人员凭借娴熟的插管操作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缓慢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滴入。

幸运的是早产的俩宝当前的各项指征均符合使用“LISA”的条件,在程可萍主任的带领下,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胡晓慧、护士长朱惠洁等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首次使用“LISA”技术,成功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滴入肺中。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约1小时后,俩宝的呻吟消失,呼吸困难的症状逐渐缓解,生命体征渐趋平稳。程可萍介绍,“LISA”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最新方法,可明显减少人工正压通气造成的肺损伤,缩短机械通气的使用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市妇保院新生儿科率先在我市成功开展“LISA”,为成功救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低孕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宝宝增添了一道法宝。

编辑章芳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yxhxsj/1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