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流感,他们命悬一线中青年人不要小觑
普通人眼中的“小病”流感,从来就伴随着危险的阴影,年仅28岁的孔女士和34岁的赵先生都先后感受到了疾病的凶险,迈到了生死边缘。 近日,上海交通大医院急诊医学科虽然经历了两次抢救成功,却依然心有余悸,特别提醒中青年人千万不要小觑小毛小病,也不要让身体轻易地去“扛”发热、咳嗽等症状,认真对待身体的每一次不适与报警。 病毒性心肌炎+流感!“代班心脏”上岗五天 年仅28岁的孔女士(化名)因剧烈活动后1天出现胸闷伴高热的症状,医院急诊科就诊,系列检查提示,她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甲流感染。然而,病情急转直下,她心功能迅速恶化,全身湿冷、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衰竭。很快,心电监护出现了室颤,呼吸心跳骤停…… 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高成金、副主任葛勤敏立即带领值班医生给于患者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但孔女士始终未复苏成功,命垂一线。 “ecmo!”两位专家当机立断,并将患者迅速由抢救室转入急诊icu,李永德主治医师首先成功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医院ecmo团队即刻到位,迅速完成股静脉、股动脉置管,启动va-ecmo。 奇迹出现了,当天下午孔女士睁眼、有了指令性动作。经过5天的严密监测和守护,患者心功能完全恢复,顺利撤除ecmo,“代班”心脏功成身退,目前患者渡过了脑复苏关、aki关、创面感染关,病情稳定,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流感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0多天生死考验 类似的病情快速变化也出现在34岁的赵先生身上。他因发热伴咳嗽、咳痰、气促,本来他想去看门诊,可在路上就发生了呼吸急促的情况,医院的急诊抢救室。此时,他血压低,大剂量升压药物持续泵入情况下血压仍难以维持,在气管插管、高参数呼吸机支持的俯卧位通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依然维持的较低水平,床旁胸片提示“大白肺”。 医院急诊医学科陈凉副主任医师考虑,赵先生为重症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诊医学科高成金主任再次带领ecmo小组携手作战,亲自完成股静脉、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启动vv-ecmo。“魔肺”再次立马发挥效果,上机后仅数分钟时间,赵先生血氧饱和度迅速回升。经过急诊科医护的精心治疗,赵先生呼吸衰竭症状逐渐改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顺利撤除ecmo。vv-ecmo的置入为患者抢得一线生机,但后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赵先生的这场仗打了40多天,他先后经历了二尖瓣后叶重度脱垂、内环境紊乱、肾功能衰竭等问题,最终逐步改善了心、肝、肾、凝血及免疫功能等指标,营养得到有效支持。在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和照顾下,赵先生日益好转,顺利出院。 医院急诊医学科葛勤敏副主任表示,中青年人不要笃信自己的身体底子。“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一些中青年患者的病情明明到了入院治疗的标准,但还是因为工作压力或坚信自己能扛得住,坚持要回去上班。”两位年轻人救治成功,得益于抢救室与急诊icu对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及救治的无缝衔接,利用ecmo为急危重症患者心肺功能恢复争取宝贵时间,挽救两个家庭。生命奇迹的背后,也源自重症医学、心胸外科多学科合作和急诊团队的昼夜坚守及患者家庭的信任与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葛勤敏说,“希望职场能为健康让路,让社会中坚层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 “终极救命神器”植入适应症 体外膜肺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通过膜肺和体外离心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是目前针对心肺功能衰竭高级的生命支持手段,是维持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在医学界素有“魔肺”美誉,有“终极救命神器”之称。 1.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2.急性严重心功能衰竭 (1)重症暴发性心肌炎 (2)心脏外科手术后 (3)急性心肌梗塞 (4)心脏移植围术期支持 3.急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 (1)重症肺炎(肺实变)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3)新生儿肺部疾病(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 (4)气道阻塞 (5)肺移植术中术后支持 (6)气道化学伤 (7)持续的哮喘 4.各种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疾患 (1)酸碱电解质重度失衡 (2)溺水、冻伤等 科室介绍 搜索 上海交通大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急诊医学科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实行“急救(包括创伤)---icu---icu后”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学科之一。亦是国内最早建立国家胸痛医院之一。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建设单位、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扶持学科。近年来,医院急诊医学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年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排行榜急诊医学全国第八位,医院急诊医学科第一位。 上观号作者: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hxxtjb/20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
- 下一篇文章: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