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回眸ICU里的临床特战队
此次会议顺利召开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坚持下,拐过去就是病床了……” “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氧合只有六十几,面罩支撑不住了……” “准备气管插管……” 两个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一边推着生命垂危的患者冲向病房,一边提高嗓门交代患者病情。三四个医护接踵而至,将呼吸机、气管插管箱、负压装置等准备到位,顺势接过患者,便开始开放气道、吸痰、插管……娴熟、迅速、配合默契。刚推进来的呼吸窘迫、烦躁至极的老爷爷,看到赶来的医护人员,瞬间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口唇、甲床的紫绀逐渐缓解……一次小抢救告一段落,一医一护继续完善老爷爷的检查、检验、治疗、护理,其他人迅速盘点装备,准备投入下一场抢救。犹记得,在与新冠病毒抗争的那些日子里,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ICU每时每刻都上演这样的节奏,那时候的ICU病房里充斥着患者的焦躁、垂危、渴望,也见证着重症医护团队的敏捷、契合、坚韧。 不打无准备之仗面对呼吸窘迫、恐慌至极的危重症患者,如何快速扭转他们身心的恐惧和无助?面对尿毒症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CRRT+俯卧位通气如何同时开展?面对单倍体移植后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如何做到边抗击病毒边做好保护性隔离?临床出现的重重困难和矛盾,远超每一个人的想象。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他们有太多未知。但人民军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短时间内,重症医学科ICU科室医护人员迅速作出反应。 在接到“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作为接收新冠阳性危重症患者的指定ICU”指示的第一时间,周飞虎主任凭借敏锐的重症、感控视角和抗击埃博拉的宝贵经验,迅速带领重症医护团队制定集治疗、护理、防控、消杀于一体的临床战略布局,全副武装,随时迎战。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一线救治策略,结合患者的基础病及当下病情,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专属诊疗护理方案,迅速开展一线救治,确保救治时效。 同时,针对治疗护理中的每一个困扰,周飞虎主任带领大家逐一分析、复盘,把重重困扰历练成提升战斗力的“敲门砖”。就比如成人机械通气俯卧位技术:在开展时长上,从最初的8小时拓展到安全实施20小时;在安全实施上,把气道问题、皮肤问题、胃肠营养问题等优化成规范、精准的评估和护理策略;在攻坚克难上,成人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技术与CRRT结合、与血浆置换结合等,尽最大努力与危重症患者一同突出重围,打赢这一场“生命战”。 坚守岗位写忠诚那个下了通夜蹲在更衣柜前双手抱膝以得到片刻休息的瘦小女孩,可曾想到她在抢救时“力大无穷”,掰安瓿(常用的注射药品包装容器)掰到手抖;那个工作服后背湿透、嘴唇干裂,常在角落一声不吭的大男孩,可曾想他每日都会凝视患者口咽,准确无误直击气道一招制胜……他们常常自己也会身体不适但依旧坚持岗位,嗓子沙哑却轻声说“主任,我还可以继续”,用拿筷子都酸痛到手软的双手却可以托举患者整个身体进行度翻转的俯卧位通气…… 回想起那时候的“战场”,面对ICU里面等待治疗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大家卯足劲头,恨不得24小时轮轴转,似乎都不知疲倦,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在岗,我就会一直战斗下去! 或许对医护人员来说,最好的褒奖就是看到患者一点点好转。“新冠病毒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的7床爷爷开始能自己喝水进食,冠脉综合征的呼吸衰竭1床爷爷能够脱机两小时并逐渐改善到脱机拔管,7床阿姨可以摆脱无创呼吸机自由舒畅的呼吸……这些都是对我们日夜付出的最好的回报,一封封感谢信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嘉奖。”重症医学科二病区高兴护士看着在与病魔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患者常常会感到欣慰。 在这次考验之下,见证了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ICU医护团队是一支“临床特战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用过硬的救治技能、顽强的临床战斗力,用敏锐的重症感控视角、缜密科学的战略布局,全力以赴,奋力为危重症患者争取生的力量! END 主管 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第一医学中心 撰文 罗 萍 图片 罗 萍高 兴 刊期 第期 总编:赵文亮主编:张 奎编审:张 密 编辑:储洁雅 校对:陶艳斌 邮箱:jfjzyy0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yxhxsj/19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五章重症医学巩固与发展时期续三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