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时孩子们是‘室友’,保胎时两位妈妈是室友,我们当爸爸的,也是一起闯过关的‘战友’了!现在宝宝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医院,见到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很感慨!”11月14日,医院医院儿科“世界早产儿日——相信拥抱的力量”活动现场,两位新晋奶爸互拍肩膀,专程向医护团队再次致谢。两名1岁多的小宝贝,在各自妈妈的臂弯对视,伸出友谊的小手和小脚,“拥抱”在了一起。

医院出生时,仅25周胎龄,体重仅克,巴掌大小,为“超早产儿”,其妈妈梁女士(化姓)回忆起这段曲折的经历,泪水夺眶而出。去年8月,梁女士在诊断为晚期先医院,经产科会诊顺产诞下蕾蕾,蕾蕾由于呼吸不规则,医生立即予以气管插管,随后转入新生儿科。住院期间,蕾蕾并发肺出血、颅内出血并积水、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赵东赤教授及吴燕护士长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精细照护90多个日夜,让小蕾蕾成功存活,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然而考验并未结束,蕾蕾在5个月复查颅脑MRI时发现积水范围扩大,不得不再次入院。如此特殊的小患儿,做颅内手术风险、难度非同一般,医院神经外科陈劲草教授团队的娴熟操作下,蕾蕾成功闯过这道关卡,二度出院。

另一位32周早产儿男宝熙熙,去年10月出世,出生体重只有g,同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住进新生儿科,和蕾蕾成为“室友”,经医护2个月的救治,他也达到出院标准,和家人团聚。然而就在满3个月时,熙熙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先天性降主动脉缩窄再次出现心肺功能不良,医院的信任,其父母再次前来求助,医院心血管外科刘金平教授团队的帮助下,通过手术“再获新生”。

如今,医院儿科举办早产儿活动,这对小室友和其他11个早产儿家庭专程赶来,与救助过他们的医护“父母”团聚,游戏、叙旧、道谢、拥抱,笑声与眼泪交织在现场温馨的音乐里。蕾蕾和熙熙见到新生儿科管床医生、早产儿保健诊疗中心主任杨璞副主任医师时,不禁咯咯笑起来,争着要“抱抱”,两名小室友也互相伸出小手,碰在一起。看到这一幕,梁女士忍不住抹泪:“都不容易,孩子能够活下来、健康成长,真的是一个奇迹,谢谢医生护士的不放弃!”

赵东赤主任介绍,全球每年约有万早产儿,我们国家早产儿数量大致位居世界第二,过去10多年里,医院儿科收治了约1万人次早产儿,救治成功胎龄最小的仅24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存活率在不断提高,后期的生存质量也显著改善。据临床随访情况看,许多宝宝能和其他足月儿一样健康生长,希望家长们相信生命和医学的力量,社会也给予早产儿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jxhjsj/1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