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版第十版新型诊疗方案重点来了
[新闻页-台海网]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1月6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印发,重要调整如下: 除此之外, 方案还有这些要点↓↓ 一、背景 年10月份以来,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BF.7、BQ.1和BQ.1.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的传播优势迅速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取代BA.5.2成为优势流行株。 国内外证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衍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三、预防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四、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4天。 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 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 五、诊断 诊断原则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 诊断标准 1.具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 (1)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3)新冠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4)恢复期新冠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急性4倍或以上升高。 六、临床分型 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七、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 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 肥胖(体质指数≥30);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重度吸烟者。 八、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 成人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等情况; 儿童出现呼吸频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等情况时,应警惕病情恶化。 九、治疗 一般治疗 1.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隔离治疗。 2.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3.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 4.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 5.抗菌药物治疗。 6.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 抗病毒治疗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2.阿兹夫定片 3.莫诺拉韦胶囊 4.单克隆抗体 5.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6.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他抗新冠病毒药物 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 2.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 抗凝治疗 俯卧位治疗 心理干预 重型、危重型支持治疗 中医治疗 针对非重点人群的早期新冠病毒感染者,可参照《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关于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工作的通知》中推荐的中成药或中药协定方,进行居家治疗。 十、住院患者的出院标准 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 (来源:中新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jxhjsj/19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柳叶刀风湿病学探索COVID19过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