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说“地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中心张福存

年1月18日,第47届联大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其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全球性水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这早已经成为事实。

进入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意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该病毒的可怕之处是首先攻击人的肺部,让人的呼吸窘迫、困难到衰竭,同时影响其他器官。此时能够有效吸入平时视而不见、在而不觉的空气中的氧气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抗疫期间,医院张文宏教授在公开演讲时强调说:人类社会上最大的卫生贡献,第一个是疫苗,第二个是清洁的饮用水,这两个改变是使人类寿命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诚哉斯言!在中国,饮水安全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公共事业。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她,但常常又视而不见。

1

地下水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更以其空间上分布的广泛性,时间上丰、枯季节可调蓄性以及质优不易污染性,而对人类生存、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环境维系、生态健康和景观塑造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且因其刚柔兼具、谦卑自强和自洁洁他等品格而为人类礼赞和学习。考古证明,中国是最早凿井开采地下水的国家,水井拓展了人类不再局限于近河而居的活动空间,以井聚民而居,促进了文明发展。2

年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几个重要数字联想

“全国水资源总量.5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亿立方米。”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全国水资源总量.5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重复量为.2亿立方米。到底是该说(1)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亿立方米,(2)还是该说说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为亿立方米?同样的数字,不同的说法,给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前者不仅淡化了地下水资源的量,更严重的是可能会给人以地下水无足轻重的误导。

“年,全国用水总量.5亿立方米,较年减少27.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3%;工业用水.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1.0%;农业用水.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4%;人工生态环境补水.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3%。地表水源供水量.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82.3%;地下水源供水量.4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6.2%;其他水源供水量86.4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

这一段话有两个有关地下水的重要信息:(1)在全国用水总量中,生活用水.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3%;(2)地下水源供水量.4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6.2%。进一步简单的对比,生活用水量比地下水供水量少.5亿立方米。当然,中国东西南北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

“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66.8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41.3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9L/d。按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年下降6.6%和6.9%。”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万人,减少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假如按此数据计算,如果达到75%的城市化率,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各为万、万人,按人均生活用水量L/d、89L/d计算,全年生活需水量分别为.3亿立方米、.7亿立方米,总共亿立方米,较年实际生活用水量增加.1亿立方米,与地下水源供水量.4亿立方米基本持平。当然地下水源供水量不是仅用于城乡生活用水。

3

全球地下水可持续性:行动号召;“地下水—使无形可见”

在世界水日之前,来自99个国家的个科学家联合签名呼吁从事地下水工作的相关人士,采取行动确保地下水在未来造福社会,他们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家团体,提出了一个行动方案,共同呼吁聚焦这一重要资源——地下水。

该方案指出:尽管地下水为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粮食、能源和气候)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中还没有足够显示度。全球地下水可持续性的实现需要对如下事实的正确认识和管控:

第一,地下水通过嵌入贸易商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系;

第二,地下水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影响径流的形成和演变及区域气候;

第三,地下水作为干旱和缺水时期的可控缓冲带,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第四,地下水亏损和污染已成为全球日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jxhjsj/1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