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读十号外,作者羊城晚报

读十号外

读+号外|独家视野,读家思想。羊城晚报评论深度部出品。

“有些人以为,只要用一个特效的东西,就能够让病人缓过来。但面对危重症的病人,这世界上是没有神药的。”

3月2日晚,就涉及重症患者治疗的流程指南、抢救困难、感染风险、治疗关口前移等多个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刚从ICU病房参与抢救出来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支援队成员、广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

桑岭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汤铭明摄

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弟子,“80后”的桑岭对重症型患者的治疗已经身经百战。

他提出,重症型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中的关键,面对重症患者发生的严重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线医护必须坚定不移地应对,用一整套组合拳挽救重症型患者的生命。

截至2日,医院参与一线抢救重症型患者已经连续作战40天了,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或转出ICU,他说,虽然疲倦但也开始慢慢有点欣慰,“这种欣慰是终于看到情况有了转机”。

深度对话

“希望实现比较高质量的救治”

羊城晚报:您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支援队员,同时参与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理专家推荐意见》的撰写,这一意见对新冠肺炎重症型患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

桑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是包括了轻症到重症型患者的治疗的,从整体上给了一个大的原则,我们按照这个原则去做具体的(流程指南)。

此次包括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三个分会共同起草出版这一专家推荐意见,就是希望在一个总的原则下面将重症治疗的流程具体化。

比如,诊疗方案提出危重型病人需要气管插管,我们就细化到,当氧合指数跌到多少的时候,要上无创呼吸机。如果潮气量越来越大,呼吸越窘迫,达到我们提到的具体数值的时候,你不要想太多,马上给病人插管。

实际上,原则是一样的,意见只是把这些问题更加细化。因为很多大夫对同一个疾病的认识可能不太一样,同样是重症大夫,可能彼此间也有争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流程指南,给大家提供一个“同质化”的建议,大家可以在一个模子里,实现比较高质量的救治。

羊城晚报:这意味着我们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已经有了一个可以普遍推广的,并且相对可靠的治疗方案?

桑岭:我只能这样说,我相信总的原则大家都能掌握,但是在具体治疗的时候一定是各有各的“拳法”,各有各的看法。就是因为不一致,当时邱海波教授、杜斌教授、管向东教授还有在后方的黎毅敏教授,才会把我们这一群人全部给组织起来。

其实,就是希望在不同的“拳法”之间,让大家明确地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标准)去干。要不然你没法往下干,重症病人数量大呀!

资料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梁喻摄

从插管到拔管一样风险巨大

羊城晚报: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hxxtjb/2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