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多年,这种情形从来没有过8
年12月29日,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人,送抢救室抢救人; 年12月30日,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人,送抢救室抢救人; 年12月31日,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人,送抢救室抢救人; 年1月1日,庆春院区和钱塘院区急诊接诊人,送抢救室抢救人…… 这是最近4天,浙江大学医院两院区的接诊数据。 急诊科主任洪玉才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样的情况。“从医30多年,我在急诊待的时间超过20年,这种情形,真的从来没有过。”洪玉才说,目前,医院急诊工作量超过历史最高峰的三倍多。大约一周前,急诊每天的接诊量开始迅速攀升,这段时间,两院区急诊总量和抢救室抢救患者总人数分别增加了%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刷新。 “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非常大的挑战。”洪玉才坦言。 危急重症患者中80%是高龄老人 80岁以上占比较大重症肺炎的不在少数 急诊接诊量不断攀升,其中大部分是轻症患者,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危急重症患者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以前,来急诊的虽然也是老年人为主,但现在这个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往往他们被送来的时候情况就十分危急,出现了意识不清、低血氧,甚至是呼吸衰竭以及多脏器损伤等情况,需要立刻抢救。”洪玉才说,医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中,80%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比较大。 而在这些危急重症患者中,出现重症肺炎的情况不在少数,肺部存在大量渗出。 有急诊医生一晚做了10例气管插管 93岁老太太神志清醒下选择放弃 对很多病情危急的重症病人来说,气管插管是最先摆在面前的问题。 “气管插管,意味着患者面临呼吸衰竭,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大部分重症肺炎的患者是需要气管插管的。”急诊科医生何顺朋介绍,气管插管需要医生、护士、呼吸师三方高度紧密的配合,对于这一操作,急诊医护都不陌生,但最近这段时间也同样遇上了新的困难。 “进行气管插管前,我们会先对患者进行球囊通气,使得氧合达到%,保持在较好的状态,因为在插管操作中患者是没有办法进行吸氧的。而最近一段时间送来的危重症肺炎患者原本氧合情况就很差,即使进行球囊通气,氧合最多也只能达到90%上下,这就意味着留给我们插管的时间非常短,如果不能迅速完成,患者的风险就多一分。因此,需要医护精神高度集中,虽然插管过程并不久,但的确不轻松。” 何顺朋说,若是以前,平均一个月会遇上2-3例需要气管插管的情况,而如今,每天都有3-4例。“昨天还听同事说起,前天一晚上他就做了10例气管插管。”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气管插管不轻松,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来说更是如此。 每当气管插管前需要和家属谈话,何顺朋都尽量把各方面的问题说明白,选择权在于患者一方。“面对年轻患者,我们会更积极一些,尽量建议患者家属多争取,而许多八九十岁老人的家属最终会选择放弃气管插管,只因为不希望老人再多遭受痛苦,我们也理解。” “今天我就碰到一位93岁的老太太,女儿希望气管插管,但儿子认为应该遵从母亲的意见。老太太虽然呼吸窘迫,神志还是清醒的,最后她很平静地表示放弃。” “放弃气管插管,意味着患者只能依靠纯氧面罩维持氧合,效果肯定远不如插管,但我们也希望患者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挺过去。”何顺朋说,在这种时候,急诊医生只能提供建议,选择权在患者本人和家属。而不管他们如何选择,医生都会全力以赴。 医院允许员工请病假 可没有一个人来找我请假…… “几乎就是不吃不喝不如厕,快要‘成仙’了。”洪玉才开着玩笑形容近期急诊的工作状态,笑声里还夹杂着几声咳嗽。 对于“阳”着上岗坚持这件事情,他不愿意多说。“没什么好说的,实在是太正常了,我们每一位同事都是这样,而且现在大家都已经‘阳康’了,跨过那道坎了!”放在自己身上是“正常”,可话锋一转,洪玉才心疼起了急诊的同事。 “我们有同事烧到39.7℃,头痛欲裂,硬是说能坚持,吃了解热镇痛的药,甚至没时间等热度下来,继续坚持工作;有几位同事看着状态实在不对劲了,让他们回去休息一下也硬是不走,说‘我走了没人接班,剩下的人忙不过来的’;医院允许员工请病假,可到现在愣是没有一个人来找我请假……我们总在告诉身边人阳了之后要多休息,可自己却都是在‘背道而驰’。” 家里有老人孩子阳了发烧的 都或多或少有些焦虑 “我算是科室里‘阳’得比较晚的了,30多个医生,我大概是第二十五六个吧。”上周五晚下班后,何顺朋出现了畏寒发热的症状,烧到了39℃,第二天抗原显示阳性,但他照样如常上班。“进入工作状态,肯定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主要负责抢救室的工作,更加不能马虎。”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可那几天,何顺朋心里还是记挂着一件事,难免有些焦虑。 “我的孩子在我阳的第二天也发烧了,才1岁半,年龄不到没有打过疫苗,高烧烧到了40℃。”为人父母,想必会有同样的感受,自己难受都不是事,到底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和同事们聊的时候,只要是有孩子的,都会因为孩子‘阳’了而或多或少有些焦虑。” 是面对病毒冲在一线的伟大英雄,也同样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救护车每天七八十趟是常态 抢救室床位增加到30张 还是非常紧张 急诊科医生何洋说,以往的急诊,每天救护车大约来十几趟,现在每天七八十趟是常态,甚至有时候三四辆车一起到达。 “患者在被送到急诊后,经过对症处理,需要尽快分流到各个科室病房或ICU。正常情况下,我们抢救室的床位是18张,后来加到25张,再后来加到30张,还是非常紧张,需要各方面配合迅速分流,才能保证正常运转。” 何洋认为,急诊的工作是“紧急而单纯”的,“紧急”自不用多说,“单纯”目的只有一个——救人。 “这段时间我负责的是抢救室区域,所以接手的病人都是情况比较紧急的。听急诊诊间的同事说,偶尔会碰到只是因为咳嗽、低热而想拍个CT就到急诊要求开单的患者。的确有的人做完CT肺部会有细小的炎症表现,但情况是非常轻的。”医疗资源有限,更需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hxxtjb/19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注17例死亡病例病情公布多有既往慢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