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30岁出头的小李本来事业有成,性格开朗。然而,近2年来,他却深陷痛苦不能自拔。因为没有由来的、突然的心慌、胸闷、头晕,甚至有濒死感等症状,医院、接受大大小小的检查,结果均一无所获。

但小李还是觉得自己病了,且病得不轻,只是这个病因“找不到”。他害怕再次“发病”,更害怕自己随时会疯掉……

小李这样的症状,在医学心理学上称之为“惊恐发作”(panicattacks),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其实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

来源:Pixabay

啥是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强烈恐惧或不适,大约10分钟后达到高峰,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根据美国焦虑症和抑郁症协会的研究,惊恐发作包括以下症状:

心悸、心跳加速或心率加快

出汗

颤抖

呼吸急促

窒息感

胸痛或不适

恶心或腹部不适

头晕、步态不稳、头昏眼花或昏厥

怕冷或怕热

感觉异常(手脚麻木或有刺痛感)

不真实感

担心失去控制或“发疯”

濒死感

伴随着这些身体变化,个体可能会精神恍惚,产生失控发疯、突然死亡等担忧。

图片来源:Pixabay

为何会有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主要考虑与遗传、压力等生理心理因素相关,可能是因为某个特定事件,也可能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家詹森·E·席夫曼博士的研究,惊恐发作可分为两大类:情境性恐慌和莫名的恐慌。前者是患者被一个特殊的情境触发,例如害怕当众发言的人上台面对一大帮听众讲话,可能会让其突然发作。

莫名的恐慌则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恐慌,似乎是自发的,通常是由身体的感觉引发的,让人误以为自己要死、要疯、要失控了。身体所经历的这些感觉会让有这种经历的人痛苦万分,医院检查却又难以找到器质性的病变。

怕得要死,但不会死

由于惊恐发作时有心悸、心慌等症状,很多患者会去看心内科的急诊,结果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往往反复多次也不能确诊,既白白受罪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惊恐发作并不危险。让人觉得危险,是因为恐惧激活了大脑的应急系统,让我们以为有紧急危险,启动了逃跑的反射机制。而惊恐发作时的身体症状没有一个是真的有害的,不管这些症状如何让人感到不适,它们对身体并未造成器质性的伤害。

图片来源:Pixabay

纽约曼哈顿一家私人心理治疗机构——纽约认知疗法中心主任NoahClyman,他也是一名执业临床社会工作者,认为不必担心惊恐发作。他表示:“通过学习正确理解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将其视为危险,你的恐惧感就会下降。”

惊恐发作并不罕见,据估计,近23%的人一生中至少会有1次惊恐发作。如果你仅有1-2次惊恐发作,不必太担心。如果惊恐发作反复(4次以上)来袭,你很可能已发展为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

小知识

惊恐障碍

简称惊恐症,其特征是对未来惊恐发作或其后果的持续担忧。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惴惴不安。毫无疑问,这会使得患者处于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疗,会严重的损害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需要求助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恐惧有时候来源于未知,了解惊恐发作的真相,才会更容易消除对它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当我们不得不与惊恐发作“正面交锋”时,做到以下几点,或许也能帮你更好地应对。

●正视症状,不要较劲

当我们试图和惊恐较劲的时候,其实只会让自己更紧张。不要以紧张的心态来应对惊恐症状,也不要刻意去压制它们或者咬紧牙关赶走它们。让如心悸、胸闷、手足出汗等症状顺其自然地发生和消失,反倒会使我们能够相对快速地度过惊恐阶段。

●让时间带走惊恐

惊恐是由肾上腺素分泌陡然增多引起的,如果能够顺应这些生理变化,大部分的肾上腺素会在3~5分钟内被代谢掉。只要代谢过程一开始,我们就会感觉好多了。

参考资料: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hxxtjb/1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