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年4月

4月7日,医院全院职工正在为北京医改紧锣密鼓的准备时,胸外科门诊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危重患者。

10个月前,这位喉癌患者在当地做了喉癌根治手术,没想到几个月后突然出现了呼吸困难二度,医院检查后,医生提示“气管肿物”。

去北京碰碰运气吧!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患者辗转医院,均被告知气管肿瘤已超过6厘米,无法治疗,但他的喘憋却在逐步加重。最终,患者带着一线医院,找到胸外科于磊主任。

经过查体,于磊主任发现患者病程进展较快,已达严重呼吸困难三度,随时都有发生窒息的危险,生命岌岌可危。

虽然经过急诊处理后,患者呼吸窘迫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凭着多年经验,于磊主任知道患者的病情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出现气管窒息导致死亡,当务之急是先抢救患者生命。

时间紧迫!仅凭一个科室的力量无法解除患者痛苦,于是胸外科、头颈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共同为患者进行了会诊。

患者的肺CT检查显示,这个气管肿瘤位于颈胸交界处,长约6厘米,气管最窄处仅2-3毫米宽。

头颈外科陈晓红主任、麻醉科潘楚雄主任会诊认为,气管切开位置上下均为肿瘤,只能先气管插管,必须是最细的插管,直径仅有5毫米。

4月7日18时40分:

患者进入手术室,潘楚雄主任带领他的团队凭着扎实的技艺,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

插管顺利的通过了狭窄处,患者憋气的症状明显缓解了。气道的通畅,为完善相关检查和讨论进一步治疗方案赢得了宝贵时间。

于磊主任和陈晓红主任再次讨论,考虑气管的肿物是喉癌手术时造瘘(lòu)口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大。

肿瘤侵犯气管范围较大,并且已经长到胸骨后边,手术难度极大:气管切除范围过大,会给肿瘤切除后的气管修复造成巨大风险;肿瘤所处位置造成无法进行气管造瘘。

经过反复推敲、验证,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后,决定于4月10日给患者手术,力争完整切除肿瘤。

04~11

年4月

长达9小时的极高难度手术

4月10日15点30分:

手术正式开始!

首先头颈外科马泓智副主任医师行气管肿瘤活检,术中冰冻病理明确是鳞癌。

然后由于磊主任与陈晓红主任配合,切开胸锁关节,术中发现气道被肿瘤完全覆盖,最狭窄处只有3毫米,此时出现了难题:

患者系肿瘤复发,癌肿已经侵犯锁骨下4厘米,肿瘤切除后这么长的缺损该如何修复?

简单的办法就肿瘤姑息切除,带上套囊气管回家,可是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患者,是家中的顶梁柱,部分切除意味着肿瘤很快复发,无论如何也要挽救这位患者!

经过反复计算,陈晓红主任提出大胆构想:完整切除气管肿瘤和纵膈淋巴结,利用他设计的独特的内乳穿支岛状皮瓣进行气管修复重建。

此时气管前壁缺损面积非常大,达7厘米长。陈晓红主任精心设计了一个非常细的岛状皮瓣,不厚不薄,刚好缺损的气管前壁吻合上。当缝合结束,检验皮瓣回血良好。

4月11日00点30分:

经过9个小时不懈奋战,成功完成手术!

春寒料峭,两位主任走出手术间已是凌晨,室外星光点点,他们忘记了疲惫,胜利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后续

患者在术后第6天就顺利出院。这台风险极高的手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胸外科、头颈外科和麻醉科的通力协作,医院医治疑难重症的综合实力。短短两个月内,这个多学科团队用同样的技术连续挽救了两例类似患者。

为了生命的嘱托,他们付出的一切都值!

来源:同仁之声

编辑:宋子荧刘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hxxtjb/1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