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高热

警惕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进入高发期

  出血热的传染主要是老鼠传播给人,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播的证据;防控措施有接种疫苗、防鼠灭鼠、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等

  最近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村地区,出现一些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一些患者因没能及时明确诊断治疗,产生不良后果。截止11月20日,陕西省共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病患例,死亡病例也有发生。由于出血热的前期症状与感冒发热类似,所以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如果病患发热3天以上没有好转,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排除罹患出血热的可能。为帮助人民群众了解认识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特整理了相关知识,以便大家掌握相关知识,及早识别干预,保护生命健康。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有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大多数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部分危重型可危及生命,少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尿崩、精神异常等情况。

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播的证据。

  传播途径: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尤其是新近进入疫区的人员更容易患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出血热?

  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皮肤黏膜出血点、血压低、头晕、腹泻、咳嗽等症状,但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流感”、急性胃肠炎、腹泻等。因此,建议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民群众,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出现医院就诊,利于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怎样区别“流感”与出血热?

  在疾病早期,流行性出血热和“流感”的症状相似,二者并不容易鉴别,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流感,未引起注意;流行性出血热区别于“流感”发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痛”(如头痛、眼眶痛和腰痛)还有“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其次,“流感”体温正常后全身状况好转,而出血热在体温正常后全身症状继续加重,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等情况。所以,一定要注意“热退病重”这一流行性出血热特征。

怀疑患病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发热等“上感”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病患发热3天以上没有好转,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排除罹患出血热的可能。一旦怀疑为流行性出血热,应注意以下几点:

  医院来回转辗;二是发热时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布洛芬、塞来昔布等);三是发热期多饮水;三是就医时要有陪同人员,协助检查;四是要避免患者劳累;五是注意观察自己的尿量,了解有无尿量减少等情况;六是医生建议门诊或者住院观察时一定要听从安排。

流行性出血热严重吗?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部分患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免疫力下降、未能积极配合治疗等多方面原因,可能出现腔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肾脏破裂、皮下血肿、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及真菌感染等、胰腺炎、尿崩症、继发性糖尿病、神经精神异常等情况。若能及时发现治疗,病死率一般在3%~5%。

如何预防出血热呢?

  灭鼠、防鼠,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搞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剩饭菜必须经充分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这样可最大程度避免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对死鼠及其排污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注意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宜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及时消毒包扎,在野外作业时要穿长裤、袜子,并扎紧裤腿、袖口,防止鼠类咬伤。

  流行性出血热有疫苗,通常在流行地区使用,注射后抗体可维持3~6个月,需在1年后进行加强。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去哪家医院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xijiongpo.com/exhxsj/1300.html